2020年剛剛開始,中國就全部放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,以降低企業用電成本。
1月3日,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,確定促進制造業穩增長的措施,穩定經濟發展的基本盤。會議指出,要繼續實施以制造業為重點的減稅降費措施,推動降低制造業用電成本和企業電信資費,全部放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。
廈門大學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說,這將大幅增加市場參與主體的數量,擴大電力市場化交易的規模,通過市場機制進一步降低用電成本。
林伯強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,目前,工業企業通過電力市場化交易獲得的用電量 大約占全社會用電量的三成左右,大部分仍然是政府定價的計劃電,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電量約占全社會用電量的六成左右。因此,在目前電力過剩的情況下,全部放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,工業企業的用電成本有望進一步下降。
電價是大工業用戶最為敏感的生產要素,“降電價”對于降低企業成本而言往往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。據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孫傳旺此前介紹,按照2015年投入產出表計算,電價成本在企業總生產成本中的比重在2.8%。但不同行業差異較大。在采礦業、化工、金屬冶煉等行業,電價占的成本在4%-9%之間。
電力體制改革,電力市場化交易是窗口。在林伯強看來,隨著電力市場化改革加速,電力的商品屬性也越來越明顯,電價、發用電計劃也從政府管制向市場供需決定轉變。
2020年的第一天,國家發改委發布的一項有利于制造業“降成本”的政策正式落地實施——從1月1日起,現行燃煤發電標桿上網電價機制改為“基準價+上下浮動”的市場化價格機制。根據國家發改委出臺的指導意見,實施“基準價+上下浮動”價格機制的省份,2020年暫不上浮,確保工商業平均電價只降不升。
按用電性質劃分,電力用戶分為四大類:居民、農業、大工業和一般工商業。在這四類用戶的電價水平中,一般工商業電價最高。而一般工商業電價涉及的中小企業,數目眾多、范圍廣泛。因此,降低一般工商業電價在近年來呼聲甚高。
為降低企業生產成本,2018年的《政府工作報告》首次提出了“一般工商業電價平均降低10%”的目標,2019年的《政府工作報告》提出,一般工商業平均電價再降低10%。其中,2018年,國家發改委共分四批出臺了10項降價措施,按年計算,合計可削減一般工商業企業電費支出超過1000億元。
文章來源:北極星電力網